

碳中和日報作者
-
東方日升“增長怪圈”:今年毛利率逐季下滑 負債高企財務風險加大
伴隨今年光伏產業各環節高景氣,東方日升(300118.SZ)也喘過氣來,三季報取得營收、凈利雙增長,明顯好于去年。 但《碳中和日報》關注到,其中仍然透露出許多隱憂,例如今年凈利率和毛利率持續下滑,明顯落后于同行業,資產負債率創了近十年新高,面臨的資金壓力攀升。而一旦行業大幅擴產的紅利消退,東方日升的問題將會帶來更劇烈的負面影響。 另外公司年報披露后,再次遭到深交所“大篇幅”問詢:要求對持續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太陽能電池板業務毛利率為負數、大股東質押等財務風險事項進行說明。其中,財務壓力是深交所關注重點,公司表示將通過各種措施解決資金需求。 01 Q3增收卻降利 東方日升2022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0.22億元,同比上漲61.86%;歸母凈利潤7.47億元,同比增長111.08%。 財報中提到,凈利潤增長主要原因是本期光伏組件產品銷售量增加,同時多晶硅料貢獻一定的利潤所致。 但如果將時間拉長,《碳中和日報》發現,東方日升的凈利潤表現并未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而其凈利潤較去年同期翻一倍,也是因為2021年的前三季度業績基數較低。 如果拆分單季度看,今年第三季度東方日升實現營業收入84.06億元,同比增長80.8%;歸母凈利潤2.43億元,同比下降45.48%。 近幾年,東方日升似乎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尤其2021年,其它同行業上市公司普遍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而東方日升卻增收降利。 另外,盡管東方日升進入行業較早,但對比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綠能等光伏組件企業的經營數據,東方日升還是處于弱勢地位。 對比競爭對手,前三季度,隆基綠能凈利潤預計為106億元至112億元,同比增長40%至48%;晶科能源凈利潤盈利預計為16.5億元至17億元,同比增長128.77%至135.7%;天合光能凈利潤預計為20.3億元至24.9億元,同比增長75….
-
組件巨頭回A難產 一體化程度落后同行 阿特斯又要掉隊了嗎?
阿特斯是我國較早涉足光伏的企業之一,長期以來和幾大組件巨頭你追我趕,但是近年來,競爭對手紛紛回A融資、擴大規模,阿特斯則表現得相對遲緩。 近日上交所科創板官網顯示,阿特斯的IPO狀態變更為中止?!短贾泻腿請蟆纷⒁獾?,從原因來看,系需要財報更新,為正常程序。但公司從被受理到審核中止,已歷時400多天,卻遲遲未獲批文,IPO之路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據招股書披露,與同行業公司相比,阿特斯的垂直一體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今年陸續公布的光伏擴產計劃顯示,阿特斯的重要投資項目進度也慢于競爭對手。如果融資跟不上,掉隊的阿特斯要想追上同行,就更難了。 最后一家未回A股的組件巨頭 目前體量最大的5家組件企業,除了隆基綠能較早就在A股占據位置,其他均在近年搭上這波從美國回歸A股的大潮。 據《碳中和日報》觀察,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融資功能已經越發趨弱,而回歸A股上市后,光伏企業普遍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定價和整體市值。 與競爭對手相比,阿特斯的回A步伐已經明顯偏慢,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盡管體量還算不錯,其上市之路竟然有些坎坷。 尤其阿特斯與晶科能源在去年6月,同日提交科創板IPO,運氣卻有著天壤之別。 晶科能源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拿到批文,但阿特斯陽光電力提交注冊已滿九個月,當晶科能源創下科創板新能源IPO融資規模紀錄之時,阿特斯至今還未拿到批文,上市無疑處于“難產”階段。 疊加此次因財報更新中止,該公司與其他組件巨頭會師A股之期恐又延后。 事實上,在提交注冊階段,阿特斯陽光電力已經遭遇波折。先是在今年1月19日,證監會提出注冊階段一次問詢。但阿特斯的回答卻沒有讓證監會滿意。 此后在4月6日,證監會再次提出注冊階段的第二次問詢。但迄今為止,阿特斯陽光電力尚未公開第二次問詢的回復內容。 在今年上半年的全球光伏組件出貨排行榜上,阿特斯陽光電力排名不變,位居第五。 不過,阿特斯與前四大組件出貨廠商差距顯著…
-
中來股份投資光伏沒錢任性:印尼電池工廠告吹 實控人多次跑路未果
今年在光伏領域投資動作頻繁的中來股份(300393.SZ),近日突然踩下急剎車,重要國際項目還未砸出水花便戛然而止。其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終止在印度尼西亞投資建設1GW電池和1GW電池組件制造工廠。 公司給出的理由主要是受國際環境影響,然而《碳中和日報》注意到,近期東南亞光伏市場頻繁迎來利好,拜登政府宣布暫時豁免東南亞四國光伏組件關稅,中來股份的理由實在缺乏說服力,只能體現公司近年頻繁投資下,主業上缺乏方向感的一面。 實際上,在查閱公司近兩年的公告后,《碳中和日報》發現,公司項目告吹并非只是個例。更值得注意的是,實際控制人林建偉、張育政夫妻二人還多次“跑路”,連續三次想拋售控股權卻未果。在不穩定的局面下,自2021年開始,公司被監管問詢近15次。 01 謎一般的海外項目 中來股份這項投資最早見于2021年3月,其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泰州中來將與印度尼西亞PTLenAgraEnergy公司(或其關聯公司)合作,共同建設1GW電池和1GW電池組件制造工廠,用于開拓海外市場。 根據中來股份介紹,PTLenAgraEnergy的母公司是印度尼西亞本地國企,業務涵蓋多項電力及油氣能源基礎服務,資源豐富,實力雄厚。但在近一年的時間里,中來股份針對該項目只披露了一次進展計劃,合作方卻不見了蹤影。 2021年7月19日,在公告中,中來股份提到,“經各方綜合考慮,基于公司發展規劃同時避免因此帶來的市場機遇損失,公司擬先自行在印度尼西亞設立子公司實施印尼項目一期“年產500MWN型雙面高效組件項目?!?可以看出,在這份公告中,外界很難確認PTLenAgraEnergy公司到底有沒有參與此次建廠事件,又或者,其到底參與了多少?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在印尼建廠是否只是公司搞出的一個噱頭。 而當中來股份再次提到這次海外投資,就是今年6月13日這次項目終止公告了。對于項目告吹,中來股份給出的理由是,“鑒于新冠…
-
愛康科技業績考核畫餅?Q1訂單增長虧損反擴大 資金缺口風險待解
在5月9日召開的業績說明會上,2022年能否實現業績目標,以及凈利潤能否轉為正值,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短贾泻腿請蟆纷⒁獾?,公司一季度營收已經實現增長,但是扣非凈利潤的虧損幅度反而擴大。面對投資者關于公司扭虧可能性的疑問,董事長鄒承慧也未作出正面回答。 另外公司年報披露后,再次遭到深交所“大篇幅”問詢:要求對持續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太陽能電池板業務毛利率為負數、大股東質押等財務風險事項進行說明。其中,財務壓力是深交所關注重點,公司表示將通過各種措施解決資金需求。 01 扣非凈利潤扭虧難見信心 愛康科技發布的2021年報顯示,當年實現營業收入25.31億元,同比下降6.92%,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虧損4.0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466.95%,扣非凈利潤為虧損5.40億元,同比下降116.04%。 從財報反映的信息來看,愛康科技持續虧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由于受到海外疫情影響導致其海外業務受限;公司制造業產品原料銅、鋁、鋼等大宗商品及硅片、電池片價格均大幅上漲,導致公司產品毛利下降;公司新投建高效電池項目處于產能爬坡階段,項目投建、運營、人員儲備等均需公司持續資金投入,影響了公司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愛康科技綜合毛利率2.43%,同比減少12.44個百分點。從產品端看,愛康科技包括太陽能電池邊框、太陽能安裝支架、太陽能電池組件等在內的光伏配件產品營收占比已達96.47%,而這部分業務毛利率僅為0.4%,毛利率整體比上年同期下降6.5%,其中營收占比53.35%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毛利率已降至負數。 另外,愛康科技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公司仍然無法實現盈利。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90億元,同比增長121.04%;實現歸母扣非凈利潤-7752萬元,同比下降3.46%。 根據5月9日業績說明會披露的信息,公司今年訂單確實有所增長。截至目前,公司組件在…
-
晶科能源扣非凈利大降,核心產品毛利率下滑,存貨高企資金受限多
在這波光伏頭部企業回A浪潮中,晶科能源(688223.SH)直到今年才完成登陸科創板,顯得相對珊珊來遲。4月末,距離登陸A股市場不到3個月后,晶科能源交出了第一份年報“成績單”,扣非凈利潤卻大降,顯示出相對“掉隊”的趨勢。 根據公司解釋,是2021年光伏組件主要原材料硅料價格不斷上漲,帶動硅片價格隨之上漲,光伏組件產業鏈價格無法實現及時有效傳導,公司產品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所致。 然而癥結僅限于外部嗎?實際上,在這場硅料漲價潮中,即使是一體化組件企業,盈利能力也出現分化?!短贾泻腿請蟆穼⒕Э婆c隆基、天合、晶澳進行對比,發現差距并不小,不僅是這“四小龍”中2021年凈利潤最低的一家,明顯短板還包括:鎖料能力不足、資產負債率高、資金使用效率低等。 因為在資本市場的進度差距,晶科已經有所掉隊。對晶科來說,回A只是開始,現在還遠未到放松的時候。 競爭加劇毛利受挫 根據晶科能源發布的2021年年報,公司實現收入405.7億元,同比增長20.53%;實現歸母凈利潤11.41億元,同比增長9.5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5.3億元,同比下降41.74%。 規模增長的同時,主業的利潤反而下滑,致使晶科能源2021年毛利率受挫,下滑1.54個百分點至13.4%。其中,最主要的光伏組件板塊營收376.6億元,同比增加15.8%,占全年營收的92.83%,毛利率為13.4%,同比減少1.69個百分點。 《碳中和日報》了解到,去年光伏產業鏈上游的原輔料漲價較多,使公司深受影響;另外近年來國內光伏補貼退潮、國內光伏組件廠商大幅擴產帶來的競爭加劇,使得晶科能源組件產品向下游漲價的通道并不通暢。 據悉,公司組件產品銷售均價在2020年11月下降至最低點1.53元/W,其后價格才逐漸有所回升。價格上看,全年組件含稅銷售均價1.91元/W。 而長江證券研報則指出,因公司2021年尚未回A,資金相比于同…
-
江蘇陽光再戰光伏:多次敗北只會割韭菜 借新還舊資金隱憂大
對于玩轉光伏行業,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陽光”)可謂是前度劉郎今又來,然而公司過去的“劣跡”很難讓投資者安心。 繼三個月前宣布總投資逾350億元的內蒙古光伏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后,3月上旬,趁著一季度硅料漲價的東風,江蘇陽光對外公布了一份投資公告:擬設立全資子公司——內蒙古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單晶與多晶的硅棒、硅片等。 《碳中和日報》注意到,江蘇陽光及其實控人陸克平曾數次大手筆投資光伏產業,兜兜轉轉十余年,不僅所有投資打水漂,“玩壞”一家上市公司,導致20萬股東血本無歸,陸克平還因套現、違規信披等原因,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被證監會裁定終身市場禁入。 如今江蘇陽光資金面捉襟見肘,經營要靠借新債還舊賬,此次再碰光伏,結局又會如何?《碳中和日報》嘗試進行解析。 從毛紡跨界光伏 結果一地雞毛 江蘇陽光是“陽光系”的一份子,實控人系江陰市“毛紡巨子”陸克平。公司成立于1994年,于1999年上市,是國內知名毛紡企業,除此之外還涉及服裝、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態農林、房地產、金屬制品等產業。 2005年,中國光伏產業第一波熱潮開始,引得大量資本紛紛進場,吸引了處在發展瓶頸期,急需找到業績增長點的江蘇陽光。2006年江蘇陽光計劃開發納米光熱伏電池項目,預計光電轉換效率可達35%,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0億元,后該項目在外界質疑聲中不了了之。 第一波試水打了啞炮,但這并沒有阻礙陽光向光伏進軍的腳步。2006年5月,江蘇陽光出資2.34億元參與組建了寧夏陽光硅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陽光”),2008年首期多晶硅1500噸產能試產成功,預計2009年3月底可全面投產。 卻不想,這次偏偏遇上了歐盟、美國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光伏行業受到沉重打擊,多晶硅產能嚴重過剩,價格由300萬元/噸腰斬至130萬元/噸。2010…
-
三問帝科股份蹊蹺并購:毛利率逐年下滑、現金失血嚴重,卻先讓實控人漁利?
中國光伏銀漿市場曾被外企壟斷,而在近年愈發崛起的過程中,兼并、吸納外企資產承擔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帝科股份向美國杜邦集團收購Solamet業務,還是聚合股份向三星SDI購買專利與設備。 不過,帝科股份這筆籌謀已久的交易,因為深交所兩次下發問詢函,近日正處于風口浪尖之中。而公司所發布的回復內容,針對一系列問題仍未給出實質性答案,太極式的回答更是引發市場更多的疑問。 《碳中和日報》了解到,在這筆交易中,上市公司將因為高溢價形成高額商譽,但通過把握交易的時間點,帝科股份實控人史衛利及財團將會大賺一筆,且經過巧妙的股權安排,史衛利等人承受的風險卻又極少,堪稱讓業績補償條款形同虛設。這也意味著,一旦標的業績不達預期,減值風險將主要由上市公司來承擔。 針對這項收購的蹊蹺之處,《碳中和日報》總結了疑問的關鍵點,與讀者一同探究。 一、收購是否有其他利益安排? 2020年下半年,杜邦集團公開出售其擁有的Solamet業務,這是一家行業龍頭,多年來在全球正面銀漿市場占比排名第五,迅速吸引到帝科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史衛利。 2020年9月,由海通并購資本、烏魯木齊TCL、史衛利等組成的財團,開始推進收購Solamet事項,并成立了持股型公司江蘇索特。江蘇索特于2021年6月完成對Solamet的收購,彼時交易價格為1.9億美元。 在江蘇索特剛拿下Solamet一個月,帝科股份就馬上推進重組。2021年末,帝科股份披露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15名交易對方持有的江蘇索特100%股權,交易價格12.47億元;同時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對象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3.5億元。 為何帝科股份不是直接收購Solamet,而是繞了一道彎?《碳中和日報》注意到,這與公司現金流較差不無關系,近幾年帝科股份的經營凈現金流幾乎年年為負值,2015-2021年的經營凈現金流累計為-10.1億元。 不過,歷史業績顯示, 2…
-
億華通攜史上最大虧損赴港IPO,除了經營失血,市場開拓能力或是更大隱憂
經營現金流年年赤字、近兩年虧損愈演愈烈、剛在A股融資15.51億的億華通(688339.SH)又要去港股IPO補血了。與此同時,億華通重要股東紛紛減持套現,公司股價也在風光之后加速觸底,近3個月出現腰斬。 市場份額高居第一、頭頂“氫能第一股”光環的億華通為何突遭市場冷遇?除了股票簡稱里扎眼的“U”字,億華通基本面潛藏著怎樣經營風險和邏輯硬傷? 越賣越虧 經營失血 億華通主要從事燃料電池系統包括核心零部件燃料電池電堆的的設計、研發、制造,產品主要面向商用客車和貨車。 公司成立于2012年,自2016年推出首款商業化產品起,截至目前已相繼開發出了30kW、40kW、50kW、60kW、80kW、120kW、240kW型號的燃料電池系統,其中去年底發布的240kW型號氫燃料電池是國內首款。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按2020年車用燃料電池系統總銷售功率計算,億華通在國內燃料電池系統市場排名第一,市占率34.8%。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的燃料電池系統已應用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目錄中的67款燃料電池汽車,位居行業第一。 《碳中和日報》注意到,公司營收自2013年以來逐年快速增長,2013-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71.08%。 但其業績卻是長期“過山車”,2014年就開始有了盈利,2015年實現凈利潤5446.91萬元,暴增248倍。次年1月,億華通登上了新三板,不料在掛牌當年即盈轉虧,2017年、2018年雖有盈利,但2年利潤之和也不及掛牌前的2015年。 到了2019年,億華通的業績又一次大爆發,達到歷史新高6391.65萬元,并于次年8月登陸科創板,但仍未逃脫一上市業績就變臉的命運。而且這一次變臉更嚴重,2020年虧損2252.36萬元,2021年虧損擴大至1.48億元。 回顧億華通登陸資本市場這些年,累計從市場募走了23.4億元,累計虧損5525.15萬元,累計分紅為0,經…
-
鑫鉑股份經營現金流失血,應收賬款高企,鋁價暴漲或損市場份額
光伏組件中,鋁合金邊框成本占比12%,在萬億光伏市場中占據重要一環。不過隨著去年以來鋁錠等原料暴漲,也對這個市場造成不小的沖擊。 作為目前光伏鋁邊框行業唯一上市公司,鑫鉑股份(003038.SZ)正在借助IPO以及其他融資實現快速擴張。從公司近日披露的2021年報中,可以看到業績規模已經取得不小的提升。但受到成本等因素拖累,其毛利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均有所下降。 《碳中和日報》了解到,目前鋁價還在俄烏沖突的刺激下再度向新高沖擊,這迫使光伏組件企業發力尋找替代品,如橡膠卡扣短邊框已經進入廠商視野,將導致鋁邊框市場被部分替代的風險。 另外鑫鉑股份的購銷模式較為特殊,上游現款采購、下游賬期結算,導致了鑫鉑股份經營現金失血、應收賬款高企,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擴建產能,勢將對其營運能力提出更大考驗。 鋁邊框部分市場或被替代 2月25日鑫鉑股份發布的年報顯示,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5.97億元,同比增長101.72%;歸屬凈利潤1.21億元,同比增長33.01%。 從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來看,鑫鉑股份在去年生產規模擴大的同時,獲利能力卻有所下滑。公司2021年毛利率為13.12%,較上年下降3.13個百分點;加權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4.67%,較上年下降10.22個百分點。 鑫鉑股份毛利率下滑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受原材料鋁錠價格上漲影響。Wind數據顯示,2021年10月鋁價(長江有色A00)一度上漲至24000元/噸以上,創造歷史新高。進入2022年一季度,鋁價再度上揚。3月4日,LME期鋁上漲逾3%,連創紀錄新高,報3849.50美元/噸。由于我國鋁土礦資源儲量較少,外界普遍擔憂俄烏沖突繼續助推鋁價。 《碳中和日報》也了解到,由于鑫鉑股份采用的是“鋁價+加工費”的定價模式,盈利空間受原料波動影響相對較小,單噸凈利潤的縮減還有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等因素的影響。但對于下游光伏組…
-
愛康科技百億擔保高懸,關聯交易膨脹5倍,業績目標想一步青云?
正在大舉擴張異質結產能的愛康科技(002610.SZ),今年在訂單上還未傳出太多捷報,但是財務上的一些舉措或規劃,卻已經大大地吸引了《碳中和日報》的眼球。 首先,高額擔保情形在去年四季度有所改善后,近期又重拾起來。其次,與關聯方擔保有所類似的是,愛康科技2022年度的關聯交易將迅速膨脹。最后,公司在股權激勵計劃中,提出了天價的業績考核指標。 只是,高額的擔保額度有無風險呢?膨脹的關聯交易有無貓膩呢?瘋狂的業績目標能否實現呢?《碳中和日報》認為,這也是愛康科技在2022年度財務方面的三大看點。 看點一:高額的擔保額度能否削減 2月23日愛康科技公告稱,公司擬為江西慧谷在6000萬元額度內的借款提供擔保,江蘇愛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江陰愛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會提供反擔保,反擔保方式為連帶責任擔保。 財務數據顯示,江西慧谷2021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1.05億元,凈利潤129.49萬元。公司稱,鑒于經營情況穩定,董事會認為本次對外提供擔保風險較小并可控,不會損害公司及公司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慧谷并非是愛康科技的子公司,雙方關聯關系來自于,愛康科技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鄒承慧的母親劉羅秀是江西慧谷實際控制人。 據愛康科技公司人士解釋,這一擔保項目并非是新增的,而是續簽的。在年初公司《關于2022年度對外提供擔保的公告》中,就披露了對該項擔保的計劃,最新公告披露的只是提供擔保的進展情況。 《碳中和日報》注意到,愛康科技仍然需要龐大的擔保規模來維持經營運作。截至目前,愛康科技及控股子公司累計經審議的對外擔保額度為106.07億元,其中實際發生的對外擔保余額為人民幣67.46億元。以上擔保累計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比例約為164.69%。若包含本次擔保,累計擔保余額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比例約為165.43%。 看點二:膨脹的關聯交易從何而來 異質結電池…
-
中信博高管套現、機構減持后,轉換BIPV賽道前路幾何?
登陸科創板一年后,來自蘇州昆山的中信博(688408.SH),遭遇了難以想象的“滑鐵盧”。 中信博成立于2009年,2012年左右開始進入太陽能光伏支架行業,2020年8月公司上市,首發價格42.19元,實際募資14.31億元,有A股“光伏支架第一股”之稱。上市以后,該公司受到資金關注,股價在今年7月直線攀升至高點274.21元,12月28日報收186.08元。 但《碳中和日報》注意到,自8月30日有40億市值以上的限售老股東解禁后,中信博遭遇“多事之秋”,原始股東與高管們開始密集套現離場,12月27日,上交所還對其中的違規減持人員予以通報批評。與此同時,機構已在“用腳投票”,進駐公司的基金等機構由二季度的181家變為三季度的36家。 而這背后,是中信博上市一年后即業績大幅“變臉”、收入下滑、毛利走低。中信博的這場寒冬,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碳中和日報》試圖進行些許探究。 遭遇減持潮 12月27日,上交所對中信博的核心技術人員王士濤予以通報批評,原因是超比例違規減持,而這正是該公司減持潮中的一個縮影。 根據公告,作為中信博時任核心技術人員,王士濤在所持首發前股份限售期滿之日起1年內,減持股份數量超過其上市時直接持有公司首發前股份總數的25%,且違規減持金額較大。對于上述紀律處分,上交所將通報中國證監會,并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 而不久前的12月23日,中信博才披露了董監高減持股份結果公告,公司原副總經理、原董秘鄭海鵬,與公司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王程,在近期分別減持了22.16萬股與6.48萬股,這些減持股份均來源于公司IPO前持有。 實際上,自8月30日,中信博40億市值以上的限售老股東解禁后,從9月份以來,公司多次發布董監高計劃減持、減持更正的公告,以及核心技術人員違規減持的公告,期間還不乏高管辭職的信息。這些原始股東與高管們正用各種方式“跳船”離場。 另一方面,投資機構…
-
上能電氣價不配位:夸張吹捧釋放利好,被熱炒的儲能概念占比很小
儲能是新能源加速滲透的必由之路,由此也成為今年資本市場角逐的風口。去年剛上市的上能電氣(300827.SZ),因被列為儲能受益對象,今年也迎來一波暴漲行情。 但《碳中和日報》梳理財報發現,上能電氣的儲能業務占比實則很小,商業模式尚未清晰,還不具備經濟性。盡管公司業績不佳,卻很會釋放利好消息進行炒作,頻繁使用“最高標準”、“全球領先”、“最佳”、“最優”等字眼,向投資者“吹捧”公司的大功率組串式逆變器,實際上該產品還未實現銷售收入。 為了探尋公司的競爭力究竟幾何,《碳中和日報》將上能電氣與光伏逆變器龍頭、也涉及儲能業務的陽光電源(300274.SZ)比較發現,在出貨量、市占率及業績方面均不如對手的情況下,上能電氣的市盈率還要高于陽光電源,估值水準高居行業前茅。 或許上能電氣的股東、董監高似乎也意識到,公司股價有虛高嫌疑,近一段時間,尤其是三季報發布前后,這些股東頻繁披露減持事項,甚至還因為違規減持,被證監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首發股東高位套現,還因違規遭警示函 12月1日,上能電氣公告稱,股東、時任監事趙龍收到江蘇證監局警示函。7月19日,公司披露趙龍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擬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72萬股。但是, 8月31日和9月1日,趙龍累計減持上能電氣90萬股,超出減持計劃數量上限18萬股,超額減持成交金額2170.79萬元。 實際上除了趙龍,近一個月以來,上能電氣的股東、董監高等頻繁發生減持事項。這些股東均為上能電氣首發上市前的股東,減持原因均為“個人資金需求”。 11月15日,上能電氣收到董事、高管段育鶴出具的告知函,段育鶴于9月1日及11月12日,累計減持公司股份157.9982萬股。 11月5日,上能電氣收到董事、高管陳敢峰出具的告知函,陳敢峰披露的減持計劃數量過半,其于8月31日-11月4日合計減持131.95萬股。 同日,上能電氣還收到董事、高管李建飛出具的…
-
中利集團業績跌落谷底:巨虧15億股價卻“妖”,產能未充分利用仍瘋狂擴張,7%股份將在淘寶拍賣
在這個冬天的股市,光伏板塊繼續將第一把火點燃,而中利集團(002309.SZ)更是成為最“熱”的那一只。 11月22日盤中,中利集團再度漲停,近8個交易日內已經出現6次漲停,另外2天的振幅也均超過10%。 頂著今年巨虧近15億元的業績,卻出現如此波動的行情,中利集團的走勢已經堪稱“妖”。 近期中利集團連續披露了數個大單,其中11月17日公告,其全資子公司蘇州騰暉光伏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暉光伏”)一口氣簽署了7份光伏組件購銷合同,約定銷售總價約3億元的光伏組件;11月15日-16日,值得關注的訂單還包括受到政策助推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以及向華能集團旗下電商平臺銷售超17億元的光伏組件等。 不過,表面的利好之下,中利集團隱藏的風險仍不容小覷?!短贾泻腿請蟆妨私獾?,雖然公司的業務處于熱點領域,但業績卻處于谷底。上述訂單形成的業績刺激還要長時間才能見效,公司恐怕會連續兩年凈利潤為負。 此外,中利集團債務壓力高企,現金流十分窘迫,實控人也深陷“泥潭”。 內幕消息管理引質疑 數天之內,中利集團的消息如同“刷屏”一般。 11月17日,中利集團公告,全資子公司騰暉光伏近期分別與國網浙江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黃石金能光伏有限公司、湖州南潯電力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寧波寧電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上海電氣輸配電集團有限公司簽署7份光伏組件購銷合同,約定騰暉光伏銷售總價約3億元的光伏組件。 11月16日,中利集團公告稱,公司與永川高新區鳳凰湖產業促進中心簽訂《項目合作開發協議書》,雙方擬在重慶永川高新區鳳凰湖產業園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生產項目,總建設規模約300萬平方米,建成后預計總容量達300兆瓦。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多項政策出臺,助推屋頂分布式光伏發展。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業內…
-
內控失效遭處罰,多項財務風險高掛,愛康科技“困境反轉”談何容易?
因異質結電池而受市場青睞的愛康科技(002610.SZ),似乎擁有的更多是表面光鮮。 11月8日,深交所對愛康科技及相關當事人給予通報批評處分。經查,愛康科技及相關當事人存在以下違規行為,包括:一、控股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二、違規對外提供財務資助。 這對籌劃定增項目的愛康科技而言,無疑是一盆冷水:公司此前接受投資者調研中透露,計劃在合適的時間做30億定增,再匹配50%杠桿融資,整體可以覆蓋22GW總投資。 除了內控堪憂,愛康科技本身的財務質地也不樂觀:《碳中和日報》梳理發現,公司目前尚有巨額擔保在身,且三季報顯示,公司負債合計約48.63億元,其中非流動負債合計10.35億元,流動負債則為38.27億元。 愛康科技如何實現如管理層口中的“困境反轉”?目前來看,難度不小。 控股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 《碳中和日報》發現,愛康科技曾多次被控股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以及違規對外提供財務資助。 2017年至2019年度,愛康科技及下屬子公司南通愛康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南通愛康”)、蘇州愛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蘇州愛康金屬科技有限公司,以向供應商江陰東華鋁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江陰東華”)、江陰市振隆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預付貨款的形式,間接向控股股東江蘇愛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愛康實業”)提供財務資助。 上述行為構成控股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2017年累計發生金額1.6億元,日最高占用余額1.6億元,占2016年經審計凈資產的2.84%;2018年累計發生金額18.04億元,日最高占用余額6.35億元,占2017年經審計凈資產的10.97%;2019年累計發生金額20.13億元,日最高占用余額5.67億元,占2018年經審計凈資產的9.53%。 此外,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愛康科技及南通愛康向江陰東華支付預付款,但江陰東華未能提供相應原材料。上述行為構成違規對外提供財務資…
-
15倍牛股增收不增利!陽光電源三季度利潤下滑 全年業績恐持續承壓
自從確定雙碳目標以來,清潔能源進入前所未有的高景氣時代。表現在資本市場上,也催生了不少大牛股,其中陽光電源作為光伏逆變器的細分龍頭,在裝機需求的預期下,得到市場和資本的雙重青睞。 陽光電源有多火?公司2020年年初時股價不到11元,而到今年7月份,其最高漲至180.16元/股,漲幅超過15倍。 《碳中和日報》注意到,逆變器環節由于處在“多晶硅片-硅片-電池-組件”產業鏈條之外,并不受到硅料漲價的直接影響,即使硅料漲價自去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不過還是享受到了超預期裝機量帶來的行業紅利。 不過,逆變器行業的“好日子”也面臨不小風波。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為7.48億元,同比下降了0.19%。同時,硅料臨近27萬元/噸的高價,也在持續沖擊終端電站的裝機量。如果最終裝機不及預期,陽光電源是否還能笑傲全年,也成為未知數。 增收未增利,機構顯分歧 前三季度,陽光電源實現營業收入153.74億元,同比增長29.09%;實現歸母凈利潤15.05億元,同比增長25.89%。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1.63億元,同比增長44.23%;實現歸母凈利潤為7.48億元,卻同比下降了0.19%。 《碳中和日報》注意到,這是陽光電源近兩年來首次出現單季度業績下滑情形。上半年,“缺芯”危機蔓延至逆變器行業,加上銅、鋁等大宗商品持續漲價,造成成本增加。 為了保持市占率的面子,陽光電源需要煞費苦心。事實上,過去在銷售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公司逆變設備產能利用率通常超過100%,處于超負荷狀態。不過,逆變器本身也不是壟斷和高新技術行業,市場處于充分競爭格局。 成本大漲,而終端產品不能同步提價,公司就會越生產越虧,反之,漲價就會失去價格優勢,導致訂單流失。在同業二三線公司相繼高調宣布漲價之際,陽光電源為了保持市占率,必然對價格調整較為謹慎,導致毛利水平下滑。 作為機構抱團股,陽光電源在2020年股價堪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