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與金融的融合:2023芝加哥人工智能周將于10月26日開啟
2023年被譽為AI元年,從年初的ChatGPT橫掃全網,到目前各家大語言模型、生成式AI、數字人等百家爭鳴,我們見證了虛擬現實的璀璨星河。今天,AI在醫療、金融、教育、藝術等各個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從生產自動化到智能決策,從醫療診斷到自然語言處理,AI正在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我們的工作、生活等各個領域,引領著創新、改變著產業、塑造著未來,創造無限可能性。 然而,在機器智能迅猛發展的當下,人類智能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境:歐美通脹高企,債務危機籠罩全球,金融機構接連暴雷,風險市場警報四起,Web3、數字身份、元宇宙等新興產業對現有監管框架提出挑戰,AI釋放無限潛能的同時也對各行業的就業崗位造成沖擊。此外,隱私保護、數據倫理、算法公正、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全球性議題同樣引發廣泛的思考。 科技進步勢不可擋,企業如何整合AI技術以更好地進行決策和創新,實現降本增效、數據驅動和數字化轉型?金融機構如何基于AI進行更高效的分析決策,預防風險、反欺詐和保護客戶,實現監管合規?AI與去中心化金融、代幣經濟、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等新興技術的融合,將會釋放哪些新的商機?AI如何推動綠色金融,確??萍枷蛏?,更好地造福人類? 鑒于這些關切和思考,由AI2030、FinTech4Good、StarConsulting聯合主辦的2023芝加哥人工智能周(2023 Chicago AI Week)將于10月26日正式啟動。 屆時,富國銀行執行副總裁、企業模式風險主管Agus Sudjianto、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專員Keith E. Sonderling、摩根大通高級執行董事Shanthi Gudavalli、紐約梅隆銀行市場監管和前臺風險技術主管Arthur Rabatin、北方信托公司數字資產創新技術部高級副總裁Arijit Das、五三銀行(Fifth Third Bank)分析總監…
-
汽車充電運營TOP3企業攜手共建互聯網絡,助推行業良性有序發展
近日,新能源汽車充電運營服務商頭部企業特來電、星星充電與云快充攜手宣布,將共建優質穩定的充電互聯網絡,促成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助力國家雙碳目標。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EVCIPA)(簡稱“充電聯盟”)發布的《2023年7月全國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數據顯示,特來電當前運營43.9萬個公共充電終端,星星充電運營39.9萬個公共充電終端,云快充運營36.1萬個公共充電終端,三家公共充電終端排名為全國TOP3。 截至2023年7月,中國充電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充電終端221.1萬個,三家公共充電終端總數為119.9萬個,市占率高達54.2%。
-
跨界轉型一波三折 江蘇陽光“光伏夢”停留在紙面
在資本市場,很多大搞“多元化”的企業最終結局都是草草收場,究其原因是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徹底轉型其他領域,能夠實現順利轉身的十中無一。 光伏行業跨界玩家中,不得不提江蘇陽光(600220.SH),這家公司位于江蘇無錫,其實控人陸克平數次大手筆投資光伏產業,但均未能獲得成功。 去年公司在220億元項目后,光伏業務從內蒙古轉向了寧夏?!短贾泻腿請蟆纷⒁獾?,江蘇陽光寧夏項目進度似乎并未達到預期。根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光伏項目仍然在籌備階段,還沒有正式落實開工建設階段。 江蘇陽光的“光伏夢”似乎還停留在紙面上。 項目輾轉兩地,進展不順計劃“縮水” 公開資料顯示,江蘇陽光成立于1994年,于1999年上市,是國內知名毛紡企業,此外還涉及服裝、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領域。 《碳中和日報》注意到,其實在十幾年前,江蘇陽光曾投資設立的控股子公司寧夏硅業于2006年至2012年間從事多晶硅業務,2008年,因多晶硅市場低迷,寧夏硅業停產,并于2013年進入破產程序,2016年破產程序完成,2019年注銷工商登記。 去年,江蘇陽光拋出重磅投資計劃,公司擬在內蒙古設立全資子公司內蒙古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主營光伏業務,注冊資本20億元。 一個月后的4月22日,公司進一步披露,與包頭市政府、包頭市九原區政府分別簽訂了《投資合作協議》,擬投資200億元在包頭市投資建設光伏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總建設用地面積約2000畝,建設“10萬噸多晶硅、10GW單晶拉棒(包括切片)、10GW電池片及組件項目,同時建設10GW光伏電站項目”。 至此,公司正式官宣全面向光伏領域轉型,合計投資高達220億元。 但在這之后,公司項目進展頗為不順——根據公司此前發布的《終止內蒙古對外投資事項的公告》顯示,在與包頭市政府協議簽署后,公司因為產業政策、地方政策和當地實際情況等有關客觀因素,投資所需條件在包頭不能盡快實現,無法按照前述…
-
NVIDIA何以成為全球AI訓練標配?“黃氏定律”如何取代摩爾定律?一文了解芯片新王英偉達
5月24號,英偉達發布了它第一季度的財報,許多投資者都說這是前所未有或者一生一次的業績發布:英偉達靠著它數據中心這塊亮眼的數據,可以說是狂抽華爾街的嘴巴子,股票當天大漲30%,市值破萬億美元,推著英偉達成了全球第六大公司,超過特斯拉,直逼亞馬遜。 誰能想到2023年AI混戰中,一個賣顯卡的公司成了最大贏家! 要說這些年幾乎大部分全球性的技術風口,云計算、加密貨幣、元宇宙、人工智能,英偉達全都是重度參與者。你聽說過的大部分那些AI模型都用英偉達的顯卡訓練出來的,它不光是行業老大,而是以超過95%的市場占有率壟斷了全球AI訓練市場,甚至有多少英偉達A100顯卡都成了衡量一個公司算力的標準。 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勛就說:We are the wolrd’s engine for AI. 這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狂?但確實是這樣,黃仁勛也靠著他二十多年前的遠見和他千年不變的穿衣風格,成了AI教父。 那么,英偉達它厲害在哪?怎么就壟斷了?小Lin今天就深入地帶你了解一下英偉達,也深入探討一下顯卡和芯片行業背后的秘密。 先來看看黃仁勛跟英偉達是怎么崛起的。 1963年,黃仁勛出生在臺灣的臺南,他今年60歲。 9歲去到美國讀書,本科畢業之后就在兩家半導體公司工作,做芯片設計,這里邊就有AMD,也是之后跟黃仁勛纏斗了半輩子的公司,一直到現在。 黃仁勛30歲剛在斯坦福讀完碩士,就經常跟另外兩個也是30來歲那種躊躇滿志的理工科技術男一起想干一番大事,他們就都覺得這個3D圖形處理未來潛力巨大。于是1993年就成立了NVIDIA英偉達,專門做圖形計算芯片,黃仁勛擔任CEO,一直干到了今天。他也是憑著前老板的引薦獲得了紅杉資本2000萬美元領投的融資。 我們知道,游戲領域畢竟玩的時候需要實時渲染,當時3D游戲不能說沒有,但一般電腦肯定帶不動,挺多游戲還挺經典的,但那畫面基本上你就能看出來那有個…
-
蘋果海外千億避稅背后:愛爾蘭、歐盟、美國政府之間的宮心計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調查,2011年蘋果銷售國際實現了160億歐元利潤,結果卻只交了不到1000萬歐元的稅,實際稅率只有萬分之五。2014年,蘋果銷售國際的實際稅率更是達到了夸張的萬分之零點五。假設你一年賺100萬,那就相當于只交了50塊錢的稅。 咱都知道,蘋果特別能賺錢,2022年的利潤998億美元,差一點點就到1000億美元,是全球除了沙特阿美以外最賺錢的公司??赏瑫r2017年之前,蘋果在美國以外地方交的稅平均每年只有3%,那時候美國企業所得稅可是35%。 蘋果 、微軟、谷歌、亞馬遜這些巨頭是怎么在用一套左右互搏,加上稅收三明治,加上凌波微步,讓全球幾千億的利潤成功躲避掉了各國政府的稅收狙擊?而歐盟、美國,以及各個避稅天堂國家又是如何應對的?咱今天就來聊聊各國政府和這些巨頭之間到底經歷了怎樣神秘而又有趣的稅收博弈。 咱都知道一個公司它盈利了、賺錢了,它就得交一個企業所得稅,就跟我們個人有收入交個稅一樣。要是這個企業只在一個國家經營,那很直觀,也很好算,但是要碰上像蘋果這種跨國公司,那就有點上難度了。 打個比方,這蘋果公司在加拿大賣了一個iPhone,假設賣1000塊錢,但這個手機之前可能是經手了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歐洲等等一系列國家零配件組裝出來的,那你怎么算?你肯定不能把這1000塊錢都按加拿大的稅率把稅交到加拿大上。 所以理論上一般針對跨國公司,它是看這個產品在我們國家產生了多少價值,那這個價值增加的部分(Value Add)就給這個國家交稅。 就比如說剛才那個iPhone,它在韓國做的屏幕,這個造屏幕的公司產生了200塊錢的利潤,那就按韓國的企業所得稅27.5%交給韓國政府;這個手機經過組裝到加拿大,進口是900塊錢,賣1000塊錢,產生這100塊錢的利潤,就按加拿大企業所得稅26.5%去交給加拿大政府。 通過這種區域征收的方式,這個手機就很好地按它價值產生的分布…
-
8天內7個漲停,中馬傳動股價暴漲太過詭異!
AI大潮興起的背景下,機器人減速器概念股加速大漲。然而,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明明不涉及到機器人概念的公司,股價居然創造了8天7個漲停的驚人紀錄,這又是怎么回事?其中暗藏什么玄機? 2023年以來最大的“牛股”悄然誕生,8個交易日7個漲停,股價簡直像坐上了火箭一樣躥升,從原本的默默無聞搖身一變成為A股最大的黑馬,最新市盈率已高達90.75倍,明顯高于同期行業市盈率,即使外界有諸多猜疑,但投資者和股民卻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爭相搶入。 只不過,這一波極度反常的驚天紀錄,自6月12日以來股價累計上漲102.94%,連續兩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如果算上更早的4月份,這家主要生產汽車變速器及車輛齒輪研發、銷售的公司,股價上漲已經超過130%,6月20日——6月29日的10天內股價都是一字漲停,截至6月29日報14.49元\股,當天漲幅10.02%,沖上44.55億元的市值。 就算機器人板塊減速器爆發,相關的產業成了香餑餑,但中馬傳動生產并不涉及機器人概念,是否屬于背后有資本在炒作,讓眾多股民心存疑慮。 股價猛漲,業績真的這么好? 不管是A股中的上市公司,還是來自哪個股的企業,股價上漲除非有出色的業績支撐,否則很容易被視為曇花一現,或者是“過山車”,一直以來存在感就很弱的中馬傳動這幾年營收和凈利潤都說不上有多搶眼,但突然這一波猛漲的股價,委實太過詭異,的確有炒作的嫌疑,而業績破天荒的高漲,更讓人驚訝。 公司自2017年以來收入規模幾乎沒有增長,2022年的毛利率5.86%,盈利能力很弱,其中凈利潤4224.45萬元,同比下降33.64%;不過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各項數據突然來了一個驚天“變臉”,營收2.22億元,同比下降6.47%;歸母凈利潤802.15萬元,同比上升575.68%;扣非凈利潤802.64萬元,同比上升5675.36%。相比前幾年不太起…
-
牽手成都大運會 科技長虹體育營銷再添新彩
距離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開幕還有一個月,科技長虹再次發力體育營銷。 6月29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官方指定產品簽約儀式暨產品進村儀式在成都大學(大運村)舉行,長虹正式簽約成為成都大運會唯一指定家電品牌。 近年來,從攜手中國國家羽毛球隊,到贊助成都AG超玩會,再到贊助成都大運會成為家電唯一指定商,科技長虹在體育營銷方面提綱挈領,越玩越年輕。伴隨“要虹一起紅”“國羽長虹中國驕傲”等膾炙人口的標語在年輕群體中不斷發酵,從產品到品牌,得益體育,科技長虹正結出一個又一個豐碩果實。 青春長虹大運有我 作為中國西部第一次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即將舉辦的成都大運會,雖然來得有點晚,卻因為等待時間足夠長而顯得格外令人期待。包括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萬余名運動員和官員,將在7月赴蓉共襄盛事。 這場盛會,既是展現全球大學生體育競技水平的舞臺,又是各維度多方位綜合服務保障體系的一次檢驗。對設備提供商而言,要想保證萬余人日常生活和健康使用,都離不開高性能高品質設備的支撐。 面對這份擔當與榮耀共存的機遇,川內科技企業代表——長虹展現出四川主場主人翁的氣場,正式成為成都大運會唯一指定家電品牌,全程服務本屆大運會。 身為全球知名的,集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產品于一身的綜合性家電服務提供商,長虹憑借過硬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贏得了全球用戶的良好口碑。比如智能電視領域,憑借預判商機和提前布局,成功成為8K市場的執牛耳者;在新風空調領域,憑借5A新風的獨特技術,實現全無塵新風才是好新風的典范;在冰箱領域,長虹美菱冰箱在超長保鮮、小體積大容積、超薄嵌等方面均有建樹;在成套家電領域,長虹旗下CHiQ仰望·5G生態成套家電,開創了行業首個以家庭人群為中心的全空間語音交互新場景,實現智慧生活隨人走。 此次成為大運會家電指定品牌,長虹無疑將在智能化、健康和舒適等領域,為與會的運…
-
奧聯電子“履歷門”,全面注冊制下造假第一案:央企下場帶頭打假,將鈣鈦礦黑科技加持的汽配公司打回原形
君不見,高堂明鏡皆韭菜,20厘米跌停板。2023年第一把鐮刀,比以往磨得更快了一些。一份履歷引發的“羅生門”,直接打響了全面注冊制后的造假第一案。 不過話說回來,小公司蹭熱點、炒概念、跨界玩技術突破的坑,在這個市場上已經上演過無數次了,我們也講過許多案例,但慘案依然不斷,不管多么拙劣的故事,始終有人相信。今天我們就簡單復盤一下奧聯電子(300585.SZ)“履歷門”。 奧聯電子本來是一家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和國內很多品牌車企都有合作,2016年底登陸創業板,股價可謂上市即巔峰,沒多久就碰到了天花板,一直處于薛定諤的狀態。而業績方面,也就那么回事吧。同樣的,上市第二年就開始表演傳統藝術——川劇變臉,畢竟實控人也無心經營,上市3年就想把公司賣掉,想必對公司前景也沒啥信心。 2020年,原實控人劉軍勝得償所愿,聯合妹妹把19.375%的股份賣給了瑞盈投資,套現4.46億。自此,奧聯電子的實控人變更為錢明飛。之后劉軍勝也是多次在二級市場減持套現。這么迫切的想離場,公司能好哪去? 不出意外,新實控人接手后,公司依然沒啥起色,但問題是,原實控人套完現落袋為安了,新實控人接盤花的可是真金白銀,那不成冤種了嗎?這冤種怎么能自己當呢?還是得想辦法把公司搞一搞。 于是,這樣一家和光伏風牛馬不相及的公司,跨界搞成了鈣鈦礦。去年12月9日,奧聯電子發布公告,要和一個叫胥明軍的共同出資5000萬成立奧聯光能,主要從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及其制備裝備的研發、生產、制備、銷售等。其中奧聯投資出資4750萬,胥明軍出資250萬。 自此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兩個月時間,奧聯電子的股價就瘋漲了超過兩倍。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啥是鈣鈦礦,以及胥明軍在整件事中的作用。對于光伏也好,新能源也好,炒作方向更多在于新技術,比如N型電池的Topcon電池和異質節電池。鈣鈦礦正是一種新型的光伏電池材料,不同于以往的晶硅技術理論轉換效率…
-
前有周鴻祎天價離婚,后有昆侖萬緯前老板娘“賈躍亭式”減持,AI板塊陷前妻魔咒
就在端午節前最后一天,AI大牛股昆侖萬緯(300418.SZ)的一波操作帶崩了整個AI板塊。 6月20日晚,昆侖萬緯發布公告,股東李瓊計劃減上市公司3%的股票。這李瓊是昆侖萬緯實控人周亞輝的前妻,手里的股份也是離婚分割來的。單說這個減持計劃,無非就是搞點錢出來,倒也沒什么可說的。 但充滿騷操作的是還有另一份公告,說是為了支持公司AGI和AIGC業務的長期發展,李瓊女士同意將減持后一半的錢再借給上市公司,借款年利率2.5%,借款期限3年。 算盤打得嘎嘎響,按照6月20日昆侖萬緯的收盤價,這減值的股票價值可是超22億,就算一半按照10億算,每年收到上市公司的利息也有足足2500萬。 其實單說借錢的事兒,10億、3年,2.5%的年利率并不算高,但這操作怎么這么熟悉呢?這不當年賈會計玩剩下的嗎? 遙想當年賈會計套現,那也是義正言辭,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當時賈會計可是減持套現了100多億。他嘴上說的是,減持是為了公司發展,是公司有資金需求,一切都是為了公司,并且承諾要把錢借給上市公司用,無息。但他借了,又好像沒借,反正最后錢是被抽走了。 沒想到賈會計人在美國造車,國內依舊繼續著他的傳說。公告第二天,昆侖萬緯的股價直接跪了,20厘米跌停板帶崩了整個AI板塊。 要知道,上一次AI板塊崩成這樣,還是三六零(601360.SH)紅衣教主天價離婚的時候(《沒落的PC霸主三六零:上市即巔峰,蹭完AI概念就拋出90億天價離婚,巧合還是預謀?》)。合著你們是在拿前期考驗AI?AI明顯是經不住前妻的考驗。 目前市場的炒作一直圍繞人工智能轉,從硬件到軟件,從存儲芯片到算力,從架構到應用場景,游戲也好,文化傳媒也好,都是圍繞AI炒,包括之后AI相關方向仍然存在炒作空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公司的炒作早就已經脫離了合理估值,特別是一些單純炒作概念、沒有產品,也缺乏實際應用的公司,對于它們來說,股價高位好不…
-
27億失敗的收購,3位創始人”成功“內斗,時代變了,迅游科技想靠網游加速器翻身可太難了
《中國合伙人》里面有句臺詞:千萬別跟最好的朋友合伙開公司。這句話放在迅游科技(300467,SZ)身上太合適了:從創業鐵三角到內斗仨老鐵,三個創始人曾經有多團結,現在就有多分裂。 和《中國合伙人》一樣,故事的主角有三個:章建偉、袁旭、陳俊。三個合伙人2008年共同創立了迅游科技,并在2011年簽訂了一致行動協議,約定迅游科技上市時,三人一起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 對于迅游科技,玩端游的朋友應該很熟悉,它的主要產品就是迅游加速器。也正是靠著這一款產品,迅游科技在2015年成功上市,成為“網游加速第一股”。彼時章建偉擔任公司董事長,袁旭擔任董事、總裁,陳俊擔任董事。 然而多大的輝煌也只是昨日黃花,公司現如今業績連年虧損,內斗到無實控人。一起創業的好兄弟怎么就干起來了呢?這事兒得從2017年的一場收購說起。 迅游,一個做加速器的,針對的問題主要就是網絡不穩定、網卡、網慢,那如果網絡不卡了,是不是就用不著加速器了?隨著網速提升以及網絡穩定性的穩固,加速器的作用開始變得雞肋。并且剛才也提到,迅游上市主要靠網游加速器一款產品。上市之后幾乎全部的收入都是來自于單一產品,而手游的蓬勃發展對端游造成沖擊,迅游就更沒有用武之地了。 所以上市那年,迅游科技的業績就開始下降,這不得抓緊整點新業務搞一搞業績? 于是在2017年,迅游科技想挑戰一下自己的軟肋,開拓移動互聯網業務,花27億收購了從事手機系統工具軟件研發、運營、發行,靠著互聯網移動廣告投放創收的成都獅之吼科技有限公司。 這場收購絕對是個大活兒。先說迅游科技,當時的總資產也就7個多億,凈資產5個多億,它要27億買。再說獅之吼,當時凈資產也就2.49億,它要27億賣。一個想要蛇吞象,一個超級加10倍。 當然,迅游科技現金肯定是沒有這么多的,其中將近95%,25.62億都是發行股份支付的。不過這場收購實打實地造出了22.7億的商譽。 但…
-
為什么互聯網容易產生巨頭壟斷?巨頭為什么喜歡讓商家二選一?什么是網絡外部性?
2021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美團外賣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強迫商家二選一等壟斷行為進行了處罰,要求他們立刻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上一年營收3%(約34億元)的罰款。而在半年以前,阿里巴巴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受到了182億元罰款。 互聯網巨頭為什么喜歡讓商家二選一?在傳統行業比如說白酒、家電,雖然也有茅臺、格力這樣的巨頭,但是很多中小企業也活得不錯,但到了互聯網上,好像每一個行業都是只由少數幾個巨頭控制著,比如打車就是滴滴,即時通信就是騰訊,短視頻就是抖音、快手,外賣就是美團、餓了么,電商就是淘寶、京東、拼多多,為什么互聯網這么容易誕生壟斷巨頭? 這要從一個經濟學概念——網絡外部性說起。 所謂“外部性”指的是,一個經濟行為不光會對自己有影響,對其他人也有影響。比如說打疫苗,不光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那些沒有打疫苗的人,這就是正的外部性。如果我們開車上路,自己舒服了,道路卻擁堵了,這就叫負的外部性。 而網絡外部性和上面的例子還有所不同,它是在1974年由貝爾實驗室的一名研究人員羅爾夫斯提出的。羅爾夫斯在研究推廣電話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規律:假如一個地區已經有了很多電話用戶,再去推廣電話就比較容易,假如這個地區電話用戶很少,推廣起來就很困難。于是他提出了一個觀點:網絡里的節點(比如電話)個數越多,網絡的價值就越大。 這個其實很好解釋,我們就以電話為例,比如一個地區只有1部電話,那么這部電話的價值是0,因為它不能給任何人打電話;如果這個地區有2部電話,它倆之間就可以互相通話,所以價值是2……依次類推,我們可以得出下表: 節點數量(N) 1 2 3 4 N 網絡價值(V) 0 2 6 12 N*(N-1) 你會發現隨著用戶的增加,它的價值也逐漸提升,而且每增加一個用戶,它的價值增長是不同的,每增加N個用戶,價值可以達到N*(N-1)。后面的用戶可以和前面的所有人進行通話,把這個網絡的總價值提…
-
高速率、低延遲、大容量,5G將給世界帶來什么?我們離毫米波5G還有多遠?
幾百年后我們回頭來看,現在哪一種新技術的誕生能夠把人類帶入更加高層次的未來? 其實無論是蒸汽機、發電機還是電子計算機,它們的背后都是牛頓、麥克斯韋、法拉第、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所開拓出來的新理論,在這些新理論的支持下,新的技術層出不窮,這些技術又可以用在工業、農業、運輸等各個領域,我們稱之為通用技術。 如果站在現在的視角去看未來的通用技術,我想應該是5G、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相結合的技術,這些技術一定能夠將人類帶入更加輝煌的未來。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其中的第一個——5G技術。 移動通訊技術發展歷程 通訊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需要。比如說商周時代中國建烽火臺,就是為了實現遠距離快速通訊。非洲則是用大鼓,一個部落的人敲鼓,然后隔一段有一個人接力,這樣就可以把信號快速傳播到幾十公里之外的部落。 但長期以來通訊技術其實都沒有太大的突破,直到發現了無線電波,人們才找到了一種容量大、保密性好、又安全又快的通訊方式。 如果我們把最近100多年的通訊技術做一個總結,最快的其實就是在最近這幾十年,我們把它分為幾個階段: 顯而易見,每一代無線通訊技術的速度都越來越快了。 1G,第一代無線通訊技術。1960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提出可以通過移動蜂窩的方式進行無線通訊,即每一個信號塔覆蓋一小塊的區域,很多個信號塔覆蓋很多區域,這些區域一個一個連起來像蜂窩一樣,就可以實現通訊了。這種技術在1979年被日本電報電話公司第一次用在商業上,從此歐洲美都進入了1G時代。中國的1G服務開始于1987年,也就是留在很多人記憶中的大哥大,它就是1G時代的產物。 漸漸的,1G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因為1G傳輸的是模擬信號,它只能傳輸語音,不能傳輸文字,而且保密性能很差,通話質量也不好,于是就出現了2G——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2G采用的是數字信號,意思就是你給我一段語音,我把這段語音進行采樣后轉化成一個數…
-
自動駕駛那些事兒:如何分級?目前發展到了哪一階段?如何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汽車的發明有100多年了,在這100多年中汽車技術一直都在進步,比如說現在我們的汽車都是用計算機控制的電噴技術,但以前用的是化油器,化油器可以通過機械的方法讓燃油和空氣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到氣缸中,使得汽車行駛比較平順。再比如,以前我們都使用手動擋汽車,現在基本上都開自動擋。 同樣道理,自動駕駛技術也是一個逐步進步的過程。 自動駕駛的分級 L0級:人工駕駛,基本上沒有任何輔助功能,這個時間是從汽車發明到1990年之前。 L1級:輔助駕駛,1990年之后出現了一定的輔助駕駛功能,現在很多汽車都有這些功能,比如: 現在很多汽車都已經配備了部分自動駕駛功能,比如新邁騰,它的自動駕駛功能叫IQ.Drive。L2級自動駕駛功能在2020年已經比較成熟了。 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即在特定的條件下實現自動駕駛。比如說,部分自動駕駛雖然可以實現加速、減速和控制方向,但它不能變道,而有條件自動駕駛就可以實現變道;部分自動駕駛的人類駕駛員必須一直監測道路的環境,防止出現意外,而有條件自動駕駛的駕駛員不需要隨時監測,只要在特定的環境下介入就可以了。 有條件自動駕駛是部分自動駕駛向完全自動駕駛的一個過渡階段,目前奧迪、特斯拉等品牌在部分車型上推出了有條件自動駕駛,但因為特斯拉之前出了幾起事故,被媒體炒得非常熱,所以人們懷疑它好像還沒有到L3級,應該只是L2.5級。 L4級:高級自動駕駛,即汽車可以實現所有的功能。比如說,我想從家到學校,只需要在GPS上定個位,汽車就可以自動把我從家拉到學校,中間我什么都不用管,當然我如果想管的話還是可以管。 L5級:完全自動駕駛,這時候汽車連方向盤都沒有,我想管都管不了。 L4和L5級現在還處于遠景規劃階段,可能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正實現,未來要是真實現了,無疑將最大限度地解放人類,同時極大地提高安全性。 L2級實現哪些功能? 下面我們以新邁騰IQ.Driv…
-
當出現惡意節點時如何保持分步式網絡一致性?李永樂老師講拜占庭將軍問題
拜占庭是歷史上一個赫赫有名的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它的首是君士坦丁堡。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后,這個帝國就滅亡了。 拜占庭將軍問題并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是一個虛擬的問題,它是在1982年由著名的計算機大神、圖靈獎獲得者蘭波特提出的。 拜占庭將軍問題可以這樣描述:拜占庭帝國想進攻一個城堡,城堡非常堅固,足以抵制一兩支軍隊的進攻,但如果所有軍隊同時進攻,城堡就可以淪陷。于是拜占庭帝國派出了很多支軍隊,但是因為通訊落后,這些軍隊之間只能通過信使來相互交流情報。于是他們就要商量一個方法,怎樣才能讓很多支軍隊在同一個時間進攻? 他們想到這么一個辦法:咱們投票,比如我們說明天早上進攻,如果同意明天早上進攻的超過半數,那明天早上所有人都要進攻;如果不同意明天早上進攻的人超過半數,那么明天早上所有人都不要進攻。如此一來就保持了一致性。但是問題是,有可能在軍隊中出現叛徒,這個叛徒他會胡說八道。 比如說,在一次投票的時候,三支軍隊的將軍都說我們應該進攻了,而另外三支部隊的將軍都說我們要撤退了,那么這個時候叛徒的意見就很重要,因為前面已經是3:3了。而這個叛徒他會告訴要進攻的三個將軍,說我同意進攻;同時告訴三個要撤退的將軍,說我們應該撤退。這樣一來,這場戰爭只有一部分人進攻,一部分撤退,于是戰斗就會失敗。 這個就稱之為拜占庭將軍問題。 蘭波特講這個故事到底想說明什么呢?他實際上想說,計算機它可以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們稱之為分布式節點,這些分布式節點可能會出現故障,比如宕機,也可能出現惡意節點,比如黑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才能保持一致性,即保持這些忠誠的計算機輸出的結果都一樣,以及如何保持正確性,即如果大多數將軍都認為應該進攻,那就要進攻,大多數將軍都說要撤退,那就撤退。 盡管在這個分布式節點中有故障和惡意節點,但是還是有辦法保證大部分忠誠的計算機是一致,而且是正確的。這個事兒就稱之為拜…
-
長安汽車自主品牌市占率不斷提升,合資品牌承壓,長安福特2022年凈虧31.97億
日前,長安汽車(000625.SZ)發布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隨著自主品牌量價齊升,2022年長安汽車營收、利潤均大幅增長,實現營收1212.53億元,同比增長15.32%;實現凈利潤77.98億元,同比增長119.52%;扣非凈利潤44.59億元,同比增加169.78%。該數據被券商稱為長安汽車“十多年以來最好的盈利年份”。 同時,隨著自主品牌近年來的“攻城略地”,長安汽車在全球布局方面的信心提振。4月18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上海車展上正式發布“海納百川”計劃,并提出“四個一”發展目標。即到2030年,長安汽車將在海外市場實現投資突破100億美元,海外市場年銷量突破120萬輛,海外業務從業人員突破10000人,并將長安汽車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汽車品牌。這意味著,長安汽車出海戰略再按下“快進鍵”。 2023年全球經濟存在較高的衰退預期,海外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壓力。同時隨著行業“價格戰”繼續“內卷”,電池材料價格、芯片供給等壓力尚未出現明顯趨勢反轉的情況下,長安汽車的上述出海戰略能否順利推進、能否在2023年再迎來一個“好年份”?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長安汽車或還需要在“快進的戰略”中保持警醒。 自主品牌市占率不斷提升,成業績新支柱 整體來看,2022年全球經濟承壓,受多重沖擊,需求整體不旺,我國汽車產業面臨挑戰。但由于此前我國汽車產業持續推動轉型升級以及2022年發布的延續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等政策助力,新能源汽車在去年持續呈現爆發式增長,銷量再創新高,成為汽車市場的最大增長點,并提升了產業的抗壓能力,行業累計產銷實現同比增長。 在此背景下,長安汽車全年實現銷量234.6萬輛,同比增長2%。其中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銷售187.5萬輛,同比增長6.8%,居行業第二;長安系新能源車銷量突破27萬輛,同比增速大幅好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自主品牌出口海外總量約17萬輛,再創出口銷量新高…